中医脉诊的方法范文

2023-09-16 15:29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1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传统

引言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局面,是一种较难掌握的中医技能。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脉诊教学的常见问题,供同道斧正。

1指力运用

教材中讲述“举按寻”即浮取、沉取、中取时,描述“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为浮取,很多学生浮取时用力过大,所以教学中宜明确“用摸触皮肤的力度接触到皮肤,这个力度叫浮取”,宜反复强调接触即是浮取,并在实践中反复纠正学生浮取的指力。推荐方法之一,教师和诊脉者同时诊察受诊者的左右手脉,同时“浮取”,由受诊者依据教师的指力大小判断诊脉者所用指力是否正确。推荐方法之二,教师充当受诊者,判断诊脉者在教师腕部所用指力是否为浮取[1-2]。与此类似,教材中描述“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称为“沉取”,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次沉取都需“按到筋骨”,而是“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那么,“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即为中取。中医本身多为定性而缺乏定量,学生难掌握,所以教学中需要尽量精准描述,辅之以反复的操作训练才利于学生掌握。上述推荐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学生沉取和中取的指力。

2左候右,右候左

“即以医生的左手候患者的右手寸口脉,以医生的右手候患者的左手寸口脉”,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提及,但没有得到重视,这是传统脉诊的规范要求,现在网络上很多脉诊图片的纰漏正出于此。仔细分析其中缘由,医生用左手候病人右手的脉,是从寸口脉的外侧来切入,这样比较方便。如果医生候完一个手的脉,再用相同的手去候病人另外一个手的脉,就只能从寸口脉的内侧切入[3-4]。因为医生的食指必须放在腕关节的寸部,即靠近腕关节这一侧,所以为了保证食指仍然是候寸口脉的寸部,就只能从内侧切入。这样内外侧切入的角度不同,会影响医生对指下感觉的体会。所以在临床上操作规范是左候右,右候左。

3定关方法

中指定关,教材上多数采用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即桡骨茎突往内一点即关脉的位置。其实临床准确的关脉位置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临床上多采用中指循手背定关法。医生用中指的指掌关节的连接处顶住病人的尺骨小头的顶点,然后循手背与前臂作一条垂直线,中指与寸口脉皮肤的交叉处就是准确的关脉位置。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出来的关脉与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所定的关脉略有差异,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往肘关节这一侧后移了半个指头。尺骨小头这个点要比桡骨茎突这条线的骨性标志更为明显,更方便准确定关,也有临床证据表明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更为精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诊脉者先把受诊者关脉中点的位置用笔画出,确认正确后再定寸尺。

4运指次序

教材上列举出各种指法,如举按寻、总按单按,但未明确各种指法的运用次序,造成学生指法运用的混乱与遗漏。《临证脉学十六讲》中明确了运指次序,使学生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运指次序如下:“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5-6]。”

5脉图与指感

在脉诊操作时需要潜心细致地体会指下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和可靠的。与平面脉图相比,指下感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体会。“通过我们的指尖感觉(主要是触觉),至少可以从脉搏搏动中体会到六种情况,即脉搏的位置形状、速率(快慢)、节律、力度和来去之势(如来的时候的紧张度等)”所以脉诊的训练主要是一个手指触觉逐渐训练至灵敏熟练的过程。比如涩脉,“所谓脉的流利或不流利,实际上是指诊脉者指下的这样一种感觉: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动后,又迅速从中指和食指先后感到了关部和寸部的脉搏搏动,这就叫脉流利;反之,若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搏动后,却‘迟迟’才能等到中指触及关部脉搏的搏动,然后又隔‘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脉的搏动,这就叫脉不流利(最不流利的病脉叫涩脉)。”反复训练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并掌握这种指下感觉,但前提是静心细致候脉。教师示范运指时随时记录受诊者典型脉象,随即让学生体会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体会后在其他受诊者中找寻相同脉象,让教师确认,可以大大提高具体脉象的教学效率。以上几个问题在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较为常见,按照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后,脉诊教学效果明显上升,推广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中医脉诊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吴传云,董昌武,吴云龙,等.基于“可汗模式”的《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2):5-6.

[3]刘燕平,祝美珍,黄岑汉,等.《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1):101-102.

[4]杨牧祥,王占波,于文涛,等.《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评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5):909-911.

[5]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朱振刚,袁琛,刘贵颖.刘贵颖临证脉学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08):1016-1017.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2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2]杨爱萍,陈启松.“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9期186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3

关键词:四诊合参;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诊断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R277.794.1;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6-04

Abstract:Objective Bas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tained human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joi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integrated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orm of data expression of TCM four diagnosis, forms multiple information fusion of open platform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Methods Totally 3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30 normal peopl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CM four diagnostic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four diagnosis, and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n pulse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features of digitalized tongue and listening diagnosis of patients in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ere studi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depression group, pulse frequency, fluency, and heart rate of normal group were a bit higher than depression group,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pulse frequency, strength, tightnes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between the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P

Key words:TCM four diagnostic auxiliary diagnosi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epression;diagnosis study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抑郁心境体验并不等于抑郁症[2],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是与潜在的生物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具备这组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持续存在相当的时间,且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职业功能,才能考虑抑郁症的诊断[3]。

目前中医诊疗设备研究进展速度较快。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由脉诊装置、舌诊装置、闻声诊装置、便携式计算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软件系统及便携式输出部分组成,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便携式诊疗设备,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4]。本研究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采集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四诊合参,给出参考处方,以期更好地为抑郁症诊断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正常组 ①经体格检查及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且符合WHO健康标准[5];②依据《个人健康风险评估问卷》[6]进行筛选,达标者。

1.1.2 抑郁症组 依据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7]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本科生30例为正常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9~25岁;选择南京医科大学脑病医院抑郁症患者30例为抑郁症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1.3 仪器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基于中医四诊合参临床模式研制的辅助诊疗设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北京中易维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YZB/晋0019- 2014。

1.4 四诊信息与参数

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到的四诊信息包括脉诊信息、舌诊信息、语音信息及问诊信息,借助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分析采集的信息得到相关的信息参数。①性别、年龄;②根据“位、数、形、势”[8]等属性得到脉诊参数,包括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③舌诊参数[9-10],包括舌质、苔色、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通过praat软件提取的语音参数,包括频谱、音高、音强、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通过预处理保留音高和音强;⑤通过问诊信息得到的问诊参数有既往史、主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陈述确定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在此过程中医师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

四诊合参报告包括6项内容。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②脉诊结果: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PWV;③舌诊结果:舌色,舌质,苔色,苔质,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闻诊结果:体质(五音体质分类);⑤辨证结果;⑥参考处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象参数均数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心率、脉率、脉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左手脉象分类

根据“脉象分类标准”[11]对左手脉象进行分类。正常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脉不齐2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3种。抑郁症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1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脉弦硬4种。提示正常组多见平脉,抑郁症组多见弦脉、弦硬脉。详见表2。

2.3 2组脉图参数分析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在脉律、力度、弦紧度、PWV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2组闻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的数字化闻诊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其五音体质见表4。可见,抑郁症患者火型体质较为多见。

2.5 2组舌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舌色、舌质、苔色、苔质等数字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可见抑郁症患者苔色黄、舌有裂纹者较为多见,详见表5。

2.6 2组四诊合参干预建议

2.6.1 正常组四诊合参保健建议 ①建议听轻音乐放松身心;②增加锻炼时间,多尝试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

2.6.2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四诊合参处方 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四诊信息,四诊合参诊疗仪辨证心胆气虚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心火炽盛型、心脾两虚型6种证型,给出的参考处方分别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归脾汤。医师可以参考应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自己的经验对处方进行加减修改。

3 讨论

通过对近20年来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总结,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经过多年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问题的焦点是抑郁症诊断标准不统一,有神经性、反应性、内因性、精神病性、单向和双向抑郁等多种诊断结果,甚至出现了抑郁症诊断逐渐泛化的现象[12],临床诊断抑郁症需要统一、客观化的诊断标准。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达到了中医诊疗设备数字化、标准化的要求,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对规范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患者四诊信息,从而得到相关四诊信息参数,运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基于统计推断,运用参数估计方法获取结果。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各项参数方面,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以平脉为主;抑郁症患者以弦脉、弦硬脉为主。一般意义上的平脉即正常脉象,其特征可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即有从容和缓、至数匀齐、脉动有力、沉取不绝、尺脉有力特点的脉象。平脉,在《脉确》中指出:“不大不小,不数不迟,不滑不涩,不短不长,浮沉正等者,平脉也。”正常人表现平脉,表明气血调和,血管弹性良好。《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中医认为,弦为肝脉。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及调畅情志三方面。肝主疏泄作用在情志的调节上表现在: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故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故抑郁症患者多为弦脉。

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图参数差异方面,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以弦脉为主。说明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所得的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激与健康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状态可对心脏造成伤害[13],与PWV升高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

临床医师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主客观联合辨证,对抑郁症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患者的常见证候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肝郁化火、心火炽盛、心脾两虚6型。仪器针对不同证型分别给出了参考处方,并出具完整的四诊合参报告单。四诊合参诊疗技术与医师主客观联合辨证,既完整收集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并且提供所有可能的诊断参考,又必须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最合适的诊断结果及处方,保证诊断的全面性与医师个体的经验差异,主客观联合,辨病、辨体质、辨证相结合,得出准确的四诊合参诊疗结果。

综上所述,脉图参数差异方面表现为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力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合。抑郁症组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临床诊断抑郁症时既要注意对患者诊脉、问诊,又当注意其PWV,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心脏疾患。此外,四诊合参诊疗技术所提供的方药均是各种证型所对应的经方,医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减或另外选择方药。

参考文献:

[1] 朱紫清,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的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2]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5.

[3] 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0.

[4] 徐元景,牛欣.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3):25-27.

[5] 刘勇.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4-6.

[6] 李运明,刘丹红,孙彩虹,等.自评健康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91-2592.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91.

[8] 傅骢远,牛欣.中医脉象今释――现代实验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68-170.

[9] 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5-8.

[10] 郭宙,杨学智,司银楚,等.基于K-均值聚类的常用色彩空间舌质舌苔分割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2):819-821.

[11] 朱庆文,牛欣,杨杰,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65-267.

[12] 林翔,王祖承.许昌麟教授谈当前抑郁症诊断的泛化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72-373.

[13] 于欣,田运华,沈渔村.抑郁症与心脏疾病――附抑郁症患者并发心肌梗塞一例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S1):22.

(收稿日期:2014-10-08)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4

人们往往用“病家不用开口,一摸便知病情”,来形容老中医医术的高明。切脉看似简单,医生只用三个手指轻轻一按,即可断出五脏六腑的疾患,孰不知,望、闻、问、切里面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诊断知识和深奥的中医辨证思想。

脉学始于扁鹊

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这是毫无争议的。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说:“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是,切脉技术就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样,并不是出自黄帝、神农一人之手,而是集那个时期各个医家之大成,托其名而成书的,以表示书的重要性。扁鹊的切脉技术也是传承于先人的。《左传》中就有真实的例子记载:说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御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使用的就是脉诊方法。扁鹊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对病人的“四诊”运用,通过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对病人的病症作出判断。并根据病情采用针刺、热敷、服药等多种方法治疗。

《史记》中有一个扁鹊通过脉诊决断赵简子病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晋国的大臣赵简子得了一个大病,昏迷5天不省人事,这可急坏了晋国和赵世家族的上上下下。因为晋国虽然有六个卿,但是赵简子专掌国政,大权独揽,晋国的国君只是名誉上的主子,赵简子不能上朝处理国事,晋国就会天下大乱。赵简子自昏迷之后,经过晋国的御医们的诊治,几天之后仍然毫无起色,赵简子还是神志昏糊,不省人事。这时,人们想起了一位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秦越人,也就是后来被人们尊称为“脉学创始人”的扁鹊。

扁鹊穿过病室,来到赵简子面前,观察他的面色,按摸脉搏,仔细望其神情,一翻检查过后,他对病人的病情已心中有数了。于是,他从赵简子的卧室出来,向众人说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诊断:“赵主虽然昏迷不醒已有五天,但我凭着他的脉象向你们保证,不超过三天他一定会完全康复!” 他的话引起一片骚动,赵简子的亲属因此而欢欣鼓舞;欲取而代之的人,感到大失所望;在一旁观望的晋国御医,等着看秦越人的笑话。赵简子的谋臣董安于轻轻地把秦越人叫到一边,问他这样诊断的依据是什么?可靠吗?秦越人信心满满地说:“因为他的血脉是正常的,也因为多年之前的秦穆公也得过这样的病,昏迷七天就醒过来了。这样病情的例子,我经历过很多。所以,我敢做出这个决断。”

原来,在赵简子100多年之前,秦穆公也得过这样的怪病。秦穆公昏迷几天不醒人事,后来还是醒了。司马迁写《史记・天官书》时,就记载说“秦穆公上天”。 100多年之后,赵简子的这个怪病,也像秦穆公一样如期醒来了。当赵简子听说,秦越人在他昏睡五天之时,就断定他能三天之内醒来,大为感动,把四万亩地赐给了秦越人,作为对他高超医术的奖励。

起初用的是遍诊法

中医诊病为什么重视切脉呢?中医非常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脉象也是各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血液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而血液的化生,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医还认为血液主要是中焦脾胃摄取水谷物质生化而成的。由于肺主气而朝百脉,脾统血而能化生营卫,肝主疏泄而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肾藏精,精化血,肾气又是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而为脉之根,故血液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还需要肺气的敷布,脾气的统摄,肝脏的疏泄和调节,以及肾气的动力作用。所以说,脉象是以心脏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既然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血脉的运行而引起脉象的变化。所以,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情况。

脉象是一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疗技术,切脉的前提是持脉有道,具备精深的脉诊工夫,因此,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对于切脉的掌握。

最早古代医生诊脉时,并无固定的部位,凡是动脉部分都可以切循,一般是哪里有病,医生就在病位附近的脉搏进行诊治,这就是切脉最初使用的方法。据《史记》记载,扁鹊、仓公都采用过这种遍诊法。

三部九候与脏腑定位

关于切脉的方法和理论,也都散见于古代的各种典籍中,如《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篇》等六个篇章。分别讲述了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并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在《难经》一书中,论脉的篇章在书中占了四分之一,提出了独取寸口的理论,它认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还对古代的三部九候也作了新的解释:“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可见它将三部九候归并到手部的寸口脉了。《难经》虽创立寸、关、尺的名称,但它只描述了尺、寸两个部位,关只是一个分界线,尚没有具体的位置。另一方面,它没有明确提到左右手寸关尺的脏腑分属问题。

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每卷都是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出现,根据脉的变化来确定病证,形成了完整的一套以脉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随后,约成书于公元280年左右、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一书问世了,它是由著名医家王叔和撰写的。他在《脉经》中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并根据他的临诊经验,具体地描述了24种脉象,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并把相类的脉分成8组,从而使人们对脉象的辨认有了明确的标准,更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同时,《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

《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中医脉学的第一次总结。王叔和《脉经》中所记载的原则,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几乎沿袭了一千七百年之久,反映出中医历代经典著作无不重视脉诊。

郭玉诊出男女异脉

我国东汉医学家郭玉,就曾以娴熟的诊脉技艺,使得汉和帝赞叹不已。郭玉素以善切脉、针灸而著称于世。东汉和帝时,他任太医丞,治病大多有疗效。和帝听说郭玉的医术很高明,就想考一考郭玉,看他是否真的看病诊断灵验。

和帝叫一位手腕长得美的后宫宠臣和一名女子躲在帷幕里,并谎称后宫女子身体不适,请郭玉来为其诊病。郭玉座在帷幕前,幕后伸出一只手请郭玉诊脉,郭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在手腕的寸口部,微微合上双眼,细细体查脉搏,尺脉有些细弱;然后又让病人伸出另一只手来,郭玉也换了一只手,继续诊脉,“怎么尺脉如此弦盛?这脉搏分明是相反的脉,一人之身怎能出现男女的脉象呢?”只见郭玉紧锁双眉,满脸的疑惑。和帝走过来,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郭玉,问:“太医丞,你认为是何病?”郭玉收回手,起身恭敬地对和帝说:“左手是阴脉,右手是阳脉,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和帝听后感到十分惊讶,连声称赞:“高明!高明!实异人也。”

郭玉是如何辨出男女的呢?这就是中医脉学的奥妙。《难经》曰:“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郭玉因掌握了男女尺脉弱盛的原理,也就识破了一人之身,阴阳两脉的机关所在。

神秘的“悬丝诊脉”

由遍诊法演变为寸口脉法,这应该说是脉学上的一大进步。遍诊法比较繁复,临床诊察时确有其不便之处,后来,医家在实践中发现,寸口脉与全身脉搏基本一致。由于此法简便易行,概括性强,故为广大医家所采用。另一方面,寸口脉的盛行,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因封建旧礼教,医生诊脉在妇女身上有很多不便,特别是六朝以后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候足更为不便,从此使得寸口脉法更为盛行起来。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悬丝诊脉”时,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呢?

曾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还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不会看好娘娘公主们的病的。后来,人们给“悬丝诊脉”赋予了新的含义:“没有确实侦查过的臆测。”

脉诊“五十动”

现代中医切脉采用的是寸口脉法,人手腕桡骨茎突内侧,中医称为寸口。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头平齐,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左右为宜,分布寸、关、尺三部,先轻按,次中按,后重按,去细心体察脉象的位置、形状、有无力、快慢节奏及动态变化等,一般要求至少切满“五十动”,即脉搏跳动五十下。

切脉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但是,千万不要把切脉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因为同样一种脉象,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疾病;而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象。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也即是说,必须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全面的诊查,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正如临床上的医生,通过一面试脉,一面拉家常,所讲家常内容,看似与疾病无关,实际上是为了“诱导出症状来”。拉够家常,脉试多遍,然后医生对病人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说出病人的若干症状,病人居然会很吃惊,赞叹先生的“诊脉功夫好”,并随着医生的口,继续往下说,直到说出各种症状来。于是,医生一面说:“该当如此的,脉上带着呢!”一面进一步顺藤摸瓜,终于掌握了全部症状;然后,开方下药。

医生诊脉时还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脉最好在清晨醒来时,因为这时“阴气末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末盛,络脉调匀,气血末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但是,这在具体诊脉时,不可能完全做到,况且有的病人仓促发病。为了诊得脉搏的真相,切忌在病人运动、饥饱、酒后、情绪变化的情况下诊脉,力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在诊察脉象时,也要考虑到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禀赋、情绪、职业以及生活习惯等,这些方面不同,可使脉搏出现差异,另如季节、气候的变迁,对脉搏也会有影响。

期待脉象仪的应用

中医的切脉,主要是根据医生自身的直接感觉,由于缺乏客观指标,因此也难于统一。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5

关键词:中医脉诊;实践教学;多媒体

中医脉诊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也是中医教学难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包含科学实验、临床实践、案例探讨等。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脉诊教学一般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往往是刚刚开始接触中医的初学者,对于他们来说,脉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一定难度,仅有理论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对脉诊内容进行多维立体的展示,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认识脉诊。例如,在教授寸口脉诊时可将错误操作与正确示范结合起来,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出不正确之处,并指出如何改正。正反两面的对比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二、规范操作

切脉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基本诊病方法之一,技术要求高,自古有“切而知之为之巧”的说法。规范操作是提高切脉技术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仅仅靠理论讲授,在短时间内难以使学生有所体会,更别说区分各种脉象及完全掌握正确的脉诊操作内容,如准备、患者体位、医生体位、医生指法(包括选指、布指、运指)等。

在教授脉诊时,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部位及基本方法,并加以讲解说明很有必要。例如,很多学生都难以把握运指的力度(浮取、中取、沉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进行脉诊操作,并在操作的同时描述讲解,学生有问题当场提出,师生面对面解决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例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用PPT、板书对诊脉方法的要领逐一讲解。在讲述具体诊脉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病人,在讲解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现场演示,这样的演示可以使教学有更加准确、直观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为学生把脉,可选择学生当中的典型脉象,比如浮脉,细脉(浮脉可以在感冒的同学中寻找,细脉则在体质较弱的女生中比较多见)等,再让学生把脉,加深体会。或者选择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个体,让学生逐一把脉,对比脉象的差别。这样的实践教学,使诊脉、脉象等不是仅仅停留于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而是结合了生动直观的实践操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实践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练习操作技能,感知与脉象相关的内容。

四、强化操作实践及实际运用

在学习相应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把脉。通过角色互换、角色扮演、实际演练等形式,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演练过程中发现错误与不足,教师有针对性地作出规范指导,及时纠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强了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实践于脉诊学的理论教学之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帮助。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与场地的限制、教学实例选择的局限与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空间的科学运用等方式,采用脉诊实践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与脉诊学,我们将继续深入思考,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识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83.

[2]黄孝天,刘刚,梁尚栋,等.基础医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107-110.

作者简介:高永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6

有一次,我在门诊坐诊,走进一位中年妇女。待她坐下,我便问道:“您哪儿不舒服?”可她并不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把手一伸说:“你拿拿我的脉,看我得的是什么病?”像这样的情况,我遇见过多次。他们认为,一个好的中医生仅凭脉象就可以诊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拿脉便知”是衡量医术是否高明的标准。

还有一次,一个病人十分肯定地对我说:“我认识的一个医生只通过拿脉就知道病人患没患乙肝,甚至还知道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呢!”这样的话,真令我哭笑不得。

传统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就是看病人的面色、神情、体态、舌象等;“闻”,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嗅排出物的气味等;“问”,就是向病人询问现在的病情和既往病史;“切”,则是切脉,以及触按身体有关部位。医生将这四诊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人得的是什么证,属什么型,这就叫做“四诊合参”。切脉只是四诊中的一诊;过分看重中医的切脉,而忽略了其他三诊,是有失偏颇的。民间常将中医生称为“拿脉先生”,就是这种片面认识的反映。

实际上,中医并不把切脉看得那么神奇。例如,被称为“医圣”的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在其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认为“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这里的“上工”“中工”“下工”是指上、中、下三个水平的医生,可见古代中医更看重望诊和问诊。又如,清代名医章楠就曾对庸医故弄玄虚卖弄切脉的行为提出批评:“是故圣贤垂法,首重四端(即四诊),明哲相传,从无二致。奈何习俗相沿,往往不肯尽言病情,若妇女藏于帏幄,不能望其神色,便伸手就诊,欲试医者之术。殊不知一脉所主非一病,一病所现非一脉,若不察外证,而凭脉用药,未有不误人性命者。”

当然,我在这里并非要贬低切脉在诊断疾病中的地位。切脉是中医“四诊”之一,通过切脉的确可以了解病人的某些病情,如是否存在气虚或血虚,体内是否有寒邪或热邪,是否有肝气郁结或肾虚,等等,但必须与其他三诊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那些吹嘘自己可通过切脉来判断“大三阳”或“小三阳”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这往往是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的游医、滥竽充数的庸医,利用病人的这种模糊认识而招摇撞骗、敛取不义之财的花招。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7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5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100-02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4种方法,简称“四诊”。通过四诊,可以观察机体外在表现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及其内在联系,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四诊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因此,四诊是不可取代的中医诊疗方法。熟练运用四诊,对中医临床培养优秀人才及中医临床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四诊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中医院校对学生四诊教学渐渐弱化,实习生临证时不善于四诊合参,抓不住四诊的关键,导致无法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1 四诊内容抽象,表述困难

四诊内容抽象,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尽管近年来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改进,但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不能直观了解四诊的临床应用,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扎实掌握四诊基本理论,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及诊疗技能的提高。

1.2 病证复杂多变,难以再现

临床病证表现复杂,常多个病证并见,而教材中所选的案例都是一些典型案例,不能很好地再现真实而复杂的临床情况,这使四诊理论与临床应用相脱节,学生进入临床后辨证思维混乱,不能灵活运用四诊获取有效的信息对病证加以辨识和判断。

1.3 培养欠规范,思维能力缺陷

既往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规范,针对性差,缺乏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导致学生存在临床思维上的缺陷,如表面思维、片面思维、印象思维和惯性思维等,即使提取了部分四诊信息,也无法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进行辨证分析,从而影响了疾病的诊断。

1.4 检查手段丰富,四诊被忽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检查手段的不断健全,中医四诊逐渐被医者忽视[1],也使许多学生对四诊的运用更加简化。如望诊的内容较多,而临床应用常存在漏项的现象;较少顾及闻诊;问诊存在片面性,抓不住主诉,忽视重点询问,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不能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由于脉诊具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特点,加之学生受西化思维影响明显、临床实践少等原因,致使切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形式。

2 对策

如何改善四诊教学与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以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是目前中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深化四诊技能,形成系统的辨证思维认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每位中医学生首先应该树立的思想。辨证论治是将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体征等用四诊的方式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进行诊断治疗的方法。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是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是临床医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对医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大的意义。四诊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是每个中医院校学生应该深入掌握的基本功。教师可通过古医籍记

载的疗效肯定的医案、医话等首先确立学生的四诊意识,调动学生应用四诊获取疾病信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四诊理论进行正确辨证的思维模式。

2.2 采取多种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开阔学生思维

由于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被动接受而主动思维性差,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给中医四诊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语言交流等多种渠道,充分利用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良好统一[2]。新技术的运用将抽象、深奥的四诊理论变为具体而浅显易懂的画面,使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直观地了解望诊的临床特征,真正把握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目的问诊的方法及相关内容等。对于理论性很强的脉诊,通过动画、影像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象模拟仪、脉诊仪等,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另外,还可由教师或学生扮演患者进行虚拟病例讨论,以四诊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对疾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3 开展临床教学模式,巩固已建立的系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四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医学生接触患者、进入临床角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的具体实际案例教育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及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将是教学改进的主流方向。教师可选取医院典型病种,对学生进行现场示范,引导学生进入亲身诊疗的具体情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望、闻、问诊,而不是课本上死板的条条框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切诊,由简单的浮脉、滑脉到较复杂的弦脉、涩脉,逐渐识别各种脉象;或采用现场病案讨论的方式,在大家畅所欲言中,逐步培训学生在不同病证状态下择取四诊辨证重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病“症”和病“证”的判断力。不仅可以充分运用教学医院资源,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学的教育有了新的形势和要求,构建导向完善学生中医四诊辨证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四诊思维诊察分析疾病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时的适应性,锻炼其中医四诊临床辨证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中医临床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有益的优选方案,促进中医临床教学向高质量化发展,同时对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学科学术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耀东.中医四诊临证现状刍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9.

[2] 魏红,王莉,依秋霞.《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43.

(收稿日期:2011-08-11)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8

关键词:西医院校 四诊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乳头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乳头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肖岚,董克礼,薛俐,等.西医院校中医学“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6(16):181-182.